绿舟应急救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访民间救援队:平时凡人 难时超人

[复制链接]

243

主题

358

帖子

1985

积分

Administrato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22:4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稿时间:2014-08-18 13:2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李兴江(右)在灾区一户村民家中调查情况。 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 李拓) 北京西三环边的一幢看起来有些破旧的写字楼偶尔会迎来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有着各自的工作,下班以后不回家却迎着晚高峰从北京的四九城赶到这里。在写字楼的顶层有一个不大、原来被用作活动室的房间,里边还摆着两个乒乓球台。赶到这里的人匆匆脱下自己的西服或是T恤,换上各种专业的装备,开始他们的训练任务“救援”。
  这一系列的流程看起来似乎与电影里超人在楼梯间里脱下外衣露出斗篷并破窗而去的镜头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写字楼里的这群人在办公室里换装只是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为的是“时刻做好准备”——当北京周边的郊野、山地、水库有紧急救援任务或是国家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这群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叫做“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的组织。这是一支民间救援队,是中国社会正蓬勃兴起的民间公益力量之一。
  从“无力救援”到“逢灾必在”
  2008年“五·一二”汶川地震后,各种民间救援队纷纷成立,借助从地震救灾中得到的经验开始发展民间救援事业。这一年,也被公益“圈内人”命名为“民间救援元年”。
  李兴江,网名“过江龙”,是 “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的五个发起人之一。他开始参与民间救援的时间则是从汶川地震前就开始了。
  李兴江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周末都去登山曾经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登山的过程中,李兴江不断发现有驴友在山路上受伤。骨折,出血……李兴江也记不清自己看到多少驴友倒在半路上。每次看到受伤的驴友,李兴江总想着能帮他们一把。可是,当时他和身边一起登山的朋友“谁也不会处理,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弄”。
  于是,2006年底,李兴江和身边的朋友一起找到了北京红十字会,开始学习一些急救、包扎等最基本的医疗救助技能,同时还学习了方向识别、无线电通信等户外救援的必备技能。随后,一支名叫“绿野救援队”的队伍在北京成立。
  队伍成立以后在“户外救援圈”里马上火了起来。救援队经常接到驴友们求救的电话。于是,李兴江的周末登山计划大部分时候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那些受伤需要救助的驴友们。每次到达救援现场,李兴江就和队友们分成小组,同时每组还会跟随几个当地的消防队员。找到受伤的驴友之后,李兴江就和队友对驴友进行紧急医疗处理,并在消防队员的协助下把驴友抬下山并送上早就等候在山下的救护车。
  2008年,李兴江和队友一起去了汶川地震的救灾现场。这也是他第一次参与如此惨烈灾难后的救援工作。从5月13日到达救灾现场直到20号返程,李兴江经历了翻山攀岩进入受灾村排查情况、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帮忙卸车、转运物资等一系列的救灾工作。
  也就是从汶川回来后,李兴江还有许多和他一样参与了救援工作的人意识到,民间救援必须向着组织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力量。
  2008年10月,李兴江离开绿野救援队。2009年1月,李兴江与孟志刚相互结识。2009年底,由李兴江、孟志刚等人在经历了深入的专业训练后,2010年9月2日,,李兴江、孟志刚等人以民间救援队的名义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救援工作。



  李兴江(左一)、孟志刚(左二)和其他队员在鲁甸地震救灾时的合影。
 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供图
  乘上民间救援发展的“绿舟”
  今年4月8日,由李兴江、孟志刚和另外三人李峰、董萍、王林共同发起的民间组织“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成立之初,这个团队共有近百人,都是李兴江等人曾经的队友。
  刚刚过去的鲁甸地震,成为了“绿舟”面对的第一场救援的“硬仗”。
  “看电视知道了鲁甸发生5.7级地震,当时并没有太过在意。但是半小时后我们看到新闻,把这次地震震级修正到6.5级,就意识到问题严重了。所以我们马上决定召集队员做好第一时间去灾区的准备。”孟志刚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
  因为是临时订票,绿舟的队员们在震后第二天下午六点才赶到昆明市。所有人下了飞机后一起购买了救灾用的物资、装备等向着此次受灾比较严重的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赶去。
  行至半路,救援队还遇到山体滑坡使得半路阻断的情况。于是李兴江和另外一位队员决定靠攀岩来爬过这一段将近千米的山体滑坡带,先行区受灾的红岩村看情况。接着,其他队员则绕过爬坡带翻山前进。
  所有队员到了红岩村以后发现,村民们的房子都是用“夯土墙”堆砌而成的。“这种墙特别沉,厚度能有半米,但是一旦地震墙体非常容易倒。”孟志刚说。
  在找到当地部队指挥部报到后,这支“绿舟”民间救援队领到了指导当地民兵拆除危房、对周边环境进行消毒杀菌的任务。
  在红岩村里救灾的过程中,李兴江、孟志刚还有其他的民间救灾队员共同为当地协调到了一千条被子、五百条毛毯、十五吨大米、六百桶食用油、药品、日常生活用品等救灾物资。
  就在8月8日晚,也就是队员们完成救灾任务准备撤离的前一晚,通往红石岩村的道路被最终打通。
  直到今天,这支“绿舟”上队员们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李兴江说,不能否认我们在救灾时会有成就感,但是我们做这些事情更多的时候都不会想我们会通过救灾获得什么荣誉和回报,可以说我们是救援“上瘾了”。如今,当有人问起李兴江就要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爸爸的工作时,小姑娘会说,我爸爸是救人的人。
  其实,不只是李兴江,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工作。这次去鲁甸参与救灾的队员中有一个高大健壮、皮肤黝黑的男队员。他叫王东,是一名高校后勤,每个月他都要花费一两千元在户外运动和救援学习上。王东说,如果有一天让他离开救援圈,不让他救人了,他还真舍不得这帮兄弟。
  媒体人出身的天天(网名)是民间救援志愿者中的“新人”。2012年“7·21”暴雨,她参与采访报道工作,第一次结识了蓝天救援队。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彝良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她说,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救灾和那些性命攸关的意外,她已经和这帮兄弟成了“生死之交”。
  王东舍不得离开,天天更是不愿意离开。这几次救援回来,天天想给这些民间救援队和队员们写一本书,“因为我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事,因为这些队员们每个人都特别可爱”。
  天天说,等到2008年“民间救援队元年”的十周年纪念日时,希望能出现反应民间救援队题材的影视作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民间救援事业和它的参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绿舟应急救援  

GMT+8, 2024-5-21 02:19 , Processed in 0.047048 second(s), 13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