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筒子河北面新建的牌楼为大高玄殿门前的南牌楼,是著名的大高玄殿的标志性建筑。 大高玄殿坐落在故宫筒子河北岸,景山西侧,北海公园的东面,是明清两朝规格最高的皇家道教建筑群。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因大高玄殿有三座拱券式殿门,该地旧称“三座门”。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世宗皇帝为求长生不老而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大殿面阔七间,黄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和御路,殿后为九天应元雷坛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式建筑,楼中木雕为北京众多古建名胜中的经典之作。大高玄殿建成后,嘉靖皇帝和大臣严嵩等一起头戴香冠,身穿道袍,日夜在此斋醮,礼拜三清像(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诗称:“琪树琼林春色静,瑶台银阙夜光寒。炉香缥缈高玄殿,宫烛荧煌太乙坛。” 大高玄殿前,在东、西两面各有一座四柱三间九楼(九个屋檐)的大牌楼,上嵌汉白玉石匾,双面都有题词。东牌坊正面题“孔绥皇祚”,背面题“先天明境”。西牌坊正面题“弘佑天民”,背面题“太极仙林”,相传是严嵩的书法。在牌坊间还有两座习礼亭,东阁称“阳真阁”,西阁称“阴灵轩”,钩檐斗桷,很像故宫的角楼,人称九梁十八柱。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大高玄殿,并在东、西二阁之间偏南处增建南牌坊,石匾正面题词“乾元资始”,背面题词“大德曰生”,用典出自《易经》的乾、坤二卦。 1952年扩展景山前街时,拆除了大高玄殿门前的牌坊和习礼亭。2004年,在筒子河北岸重建大高玄殿南牌楼。重建后的南牌楼高10.08米,宽16.6米,为四柱九楼式,建筑结构形式根据修复现场挖掘考证,采用1937年复修时的做法,现在柱基为14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上架采用传统大木标准做法,金线大点金彩画。牌楼四柱的汉白玉夹杆石上都雕刻兽麒麟,再现其宏伟造型,使筒子河畔又增加了一处新景。
|